碳中和浪潮下的化工企业
碳达峰、碳中和是整个“十四五”时期引导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对各行各业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发改委在筹备碳交易市场时,已经将化工行业列为八大重点排放行业之一。为达成“3060目标”而实施的政策,哪些与化工行业息息相关?这些政策将在不同阶段,对化工行业产生哪些影响?化工企业又应该如何看待和应对碳中和浪潮?本文对以上问题一一作出解答。
2020年12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于联合国气候雄心峰会上发表题为《继往开来,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的重要讲话。讲话中提出,作为有责任的大国,中国将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长远来看,围绕碳中和目标进行的绿色革 命,将使整个社会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结构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啻为新一次技术革 命。化工行业作为传统高排放行业,将从多个方面,受到碳中和浪潮的重大影响。
涉及到化工行业的政策有哪些?
为响应国家战略目标,多省各部门纷纷考虑本省经济格局与产业结构,针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制定了具体规划方案。与化工行业直接相关的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调整产业结构。具体落地方式包括开发碳交易市场,提高高能耗行业准入标准,限制高耗能过剩行业新建项目,促进能耗产出效益低的落后产能整合出清等。
取消行业优待电价,落实差别化电价政策。青海、甘肃、福建、内蒙古等多地发改委已经发布通知,要求高能耗行业取消优待电价,或针对高能耗行业做出实施差别化电价的决定。而公布名单中涉及到的高能耗行业,有不少是化工类,如电石、烧碱、黄磷等行业。
支持化工行业现有装置进行低碳化、节能化改造,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化工生产中用能效率和电气化水平。能耗较高的几个化工行业,通常因为技术、设备等方面限制,与国际先进能耗标杆值有较大的差距。根据《上海产业能效指南(2018年版)》在烧碱、乙烯、精对苯二甲酸等行业上,我国先进技术能耗距离国际先进水平尚有明显差距,而国内普遍水平距离国内标杆值的差距,则是降低能耗水平的另一因素。
碳中和浪潮下,化工行业何去何从?
但正如本文在第一部分所阐述的,出于对技术发展曲线和成本收益结构的考虑,“3060目标”的达成,必然是有策略、有重点、分阶段的,而各阶段的政策侧重点选择,对化工行业的影响也是变化的。
短期来看,碳成本带来的成本曲线陡峭化,将为化工行业带来又一次“供给侧改革”。一方面,差别化电价政策或成为第一批全面落地的碳中和相关政策,而高能耗、低能效的部分化工子行业,将不可避免地面临用能成本的提升。另一方面,发改委在筹备全国碳交易所时明确将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列为重点排放行业,高于配额的碳排放将直接转化为碳交易成本。二者都会对化工行业的成本曲线产生结构性影响:在增加生产成本的同时,对于拥有先进技术、高效能和规模优势的企业的带来的成本增幅远小于小、散、乱产能的成本增幅。这与供给侧改革的逻辑类似,提高了全行业的技术壁垒,限制新产能的投放,强者更强的格局将延续,也同时倒逼落后产能的整合出清。部分省市的部分行业还直接面临着来自政策端的准入限制,对于已经入局的玩家和现有产能来说,这或许是个好消息。
改变成本结构的同时,碳中和浪潮也改变了工业企业的投资回报率结构。在节能减排上投资的收益率将大幅度上升,也给予化工企业更强的进行提升能耗投资的激励。除能耗以外,有机化工行业还有更强动力投资提高碳转化率。更高的碳转化率意味着同时降低“能源碳”与“物质碳”的排放,因此,在提高碳转化率的技术与装置上的投资收益率显著提高,从而倒逼整个化工行业提高绿色化技术水平。
第三,已经在落地的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政策或将影响化工行业的开工情况,有可能在能耗额度紧张时期成为波动的来源。这一现象,对于部分本身完成“双控”指标难度较大的地区的化工企业来说,可能通过供需错配在产业链上的传导的形式,在将来成为显著影响化工产业链短期供需格局的重要因素。
碳中和浪潮化工行业的另一个中短期因素将来自能源端。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实际上缩减了对传统化石能源的需求。这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成立的,长期来看,对燃煤和石油的使用必然减少,这一因素已经体现在我国成品油市场上。当前,炼化行业已经存在着“控油增化”的趋势。诚然“化尾”比“油头”更有生存空间,但大量炼化企业在短时间内集中转型,也直接导致了基础化工产品近几年的产能投放狂潮,这将显著扭转化工品的供需格局,使得供给端竞争更趋于白热化,压缩行业利润空间。
长期看来,碳中和浪潮会为化工行业带来灭顶之灾吗?答案是未必。认为化工行业不够清洁、不够绿色,所以注定会被淘汰的心态,实际上是传统的“化工恐惧症”在作祟,这一心理不可取。放眼更长远的时期将会发现,当前把化工行业作为高排放行业,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现行技术下难以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精准碳核算的“权宜之策”。以生产环节的碳排放来替代全生命环节的碳排放,对化工行业形成不利因素,但若考虑到整个生产-消费流程的碳成本,化工行业竞争力会有明显上升。经过多年的技术发展,化工产业链末端的合成材料、新材料,已经在特性和成本上拥有了难以比拟的优势,“以塑代钢”、“以塑代木”、化学纤维替代天然纤维的趋势逐渐清晰。作为终端消费品原料,不单单化工行业有碳成本,钢铁行业的高碳排放、木材行业损失的固碳机会成本,未来在碳足迹测算与分析技术发展成熟的情况下,都会直接计入终端消费品碳足迹,而化工品将以其性能好、价格低廉、可量产的优势确立自身竞争力。
另一个极端重要的长期因素是技术。考虑到生产消费活动中,碳排放是不可避免的,依靠树木等方式创造的碳汇难以满足中国作为大国的发展要求,所以在2060年实现碳排放净清零,绕不过的一关将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发展。正如前文所述,化工行业的碳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将呈上升趋势,故对于化工行业来说,对于化工行业来说,成熟的CCUS技术和相关专利能够为企业制造出多宽的“科技护城河”,显然是不言自明的。以陶氏、巴斯夫为代表的国际化工巨头,已经纷纷布局CCUS技术,而以中石油、中石化、国能集团、神华集团为代表的多家石油化工与煤化工企业,也上马了CCUS项目,目前相对高额的成本,这些碳捕集多数还处于“叫好不叫座”的状态,但赛道布局与技术积累,必然是将来实现价值转化的先决条件。
化工行业以其巨大的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和生产环节的高耗能,站上了碳中和浪潮的风口浪尖。碳达峰、碳中和作为科学、健康、绿色的发展方式,必然也引导着化工行业发展的最终方向。但在坚持大方向不动摇的情况下,化工企业要如何去适应碳中和浪潮带来的诸多改变,无论对于政府还是企业,都是一个复杂的战略性问题。当前,碳足迹测算与分析技术和碳捕集技术尚未发展成熟,这决定了作为高耗能行业,化工行业短期内将面临成本端上移与又一次“供给侧改革”:炼油企业的集体转型和上升的用电与碳交易成本在相对短期内集中释放,供给端将面临一轮残酷竞争的考验。因此化工企业在进行决策时,需要持续观察、深入分析和谨慎考虑当地政策、碳成本与产业竞争格局的影响。但归根结底,发展才是硬道理,能效高、转化率高、掌握了先进碳捕集技术的化工企业,将成为化工行业“低碳化”、“绿色化”浪潮中的佼佼者。(卓创资讯研究院 刘姿彤)